图片
武威打造的大型旅游、休闲、商业一体化项目——凉州十七巷,原来以为就是以复原民居为主的商旅休闲项目,起了个名字叫凉州十七巷而已,究竟为什么叫凉州十七巷,并不知道。近日才发现,凉州十七巷是有说道的。
先说名字,它打造了所谓的十七个巷子,巷子一端或两端可通往大街。现将十七巷名称列出,依次是一巷叫守正巷,二巷叫西巷子,三巷叫东巷子,四巷叫明训巷,五巷叫百家巷,六巷叫文心巷,七巷叫县府巷,八巷叫和平巷,九巷叫大云巷,十巷叫光明巷,十一巷叫东城巷,十二巷叫闻喜巷,十三巷叫贡元巷,十四巷叫仪礼巷,十五巷叫兴文巷,十六巷叫龙门巷,十七巷叫书院巷。
再说范围,这十七巷把鸠摩罗什寺、大云寺、文庙这三座古迹以L形连接在一起,整个十七巷按所在街道划分,可分为五个部分。第一部分在北大街西侧,鸠摩罗什寺北侧,由一巷守正巷和二巷西巷子构成。第二部分是东巷子,在北大街东侧,小北街西侧。第三部分在小北街东侧,南止和平小学所在和平巷北侧,由四巷明训巷、五巷百家巷、六巷文心巷、七巷县府巷构成。第四部分由和平巷南侧至东大街北侧,由八巷和平巷、九巷大云巷、十巷光明巷、十一巷东城巷构成。第五部分由东大街南侧至文庙,由十二巷闻喜巷、十三巷贡元巷、十四巷仪礼巷、十五巷兴文巷、十六巷龙门巷、十七巷书院巷构成。
下面将十七巷立式标牌展示,内容抄出。
一巷守正巷 方正不曲,曰正;内外宾服,曰正。五凉时期,凉州文化昌盛,儒学大家郭荷、郭瑀、刘昞,三代师徒持心守正,演绎出一段文化传奇。三代传承,贯穿五凉百余年,守正者的典范;百励春秋,影响儒学数千年,文人中的楷模。
图片
二巷西巷子 自东汉末,凉州发展停滞,直至前凉奠基者张轨任凉州刺史后,在其治理下,城市的经济、文化才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。之后的五凉各政权,采用了重铸“五铢钱”,新铸“凉造新泉”等措施,完善了货币制度,促进了市场的繁荣,为这一时期凉州社会的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。
图片
三巷东巷子 丝路明珠,商贸重镇,通西域而达中原,连瀚海而倚祁连。自西汉至五凉时,凉州便是丝绸之路上西域与汉地思想、文化、商贸交融的大本营。如今,“凉州十七巷”之“东巷子”已经成为一条现代化商业步行街,意同古今,贸易南北,再现了凉州浓郁的丝路商贸文化。
图片
四巷明训巷 嘉苗布原野,百卉敷时荣。鸠鹊与鹙黄,间关相和鸣。 ——前凉·张骏
五凉时期的凉州,社会环境相比中原安定、和谐许多。各执政者积极推动社会发展。他们训教百姓,注重文化,重视农耕。他们深知百姓对于政权延续的重要性,以民为本,教化大众,选择发展汉文化以及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,这符合当时民情民意,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。
图片
五巷百家巷 长安民谣:“秦中川,血没腕,唯有凉州倚柱观。”西晋末,中原动荡,而凉州独安。大量中原民众投奔而来,时任凉州刺史的张轨设晋兴、武兴二郡,妥善安置了这些流民。他们成为了后世很多凉州百姓的姓氏根源。同时,中原望族的到来,也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文化,形成了百家千户人才薮薮、百家争鸣文化昌盛的凉州新气象。
图片
六巷文心巷 《后汉书·孔奋传》写道,“时天下扰乱,唯河西独安,姑臧称为富邑,通货羌胡。”
自东汉初,凉州不仅长时间安定富庶,文化也极为兴盛。至五凉时,名门望族崇文之风更盛,凡大事皆以文为始。治书经典者有之,纵情诗歌者亦有之。正因如此,这一时期的凉州呈现一片文心乐昌的繁荣气象。“文心巷”以文用心,以文传情,展示五凉时凉州文化之盛。
图片
七巷县府巷 《晋书》:“凉州有龙形,故曰卧龙城。”
县府巷,因曾经为县政府所在地而得名。这里引申追忆五凉政权,以及那时的姑臧王都。公元301年,张轨到任凉州刺史,下令重建都城姑臧(今武威),至其孙前凉文王张骏时,达到极盛。在营造过程中,诞生了姑臧“二十二城门”,以及“宫北市南”等都城建设的新布局,其模式也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都城营建。
图片
八巷和平巷 《永嘉时歌》:“凉州大马,横行天下;凉州鸱苕,寇贼消。”
西晋“永嘉之乱”后,中原动荡,地处边陲的凉州却相对和平安定。除了地理因素外,还得益于当时凉州的执政者张轨建立起的强大军事力量。凭借于此,张轨外平鲜卑之患,内安凉州政权,为前凉创造了和平的社会环境。正如今天的中国,百姓安居乐业得益于国家的强大。
图片
九巷大云巷 “大云晓钟”,凉州八大景之一,诗意刻画出大云寺古钟楼之唯美。五凉时期的凉州,不仅经济繁荣,而且文化昌盛,姑臧成为了丝绸之路上宗教文化中心。在佛学方面,后凉的鸠摩罗什,北凉的昙无谶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。他们的长期旅居凉州,所翻译的著作不仅为后世所熟知,更影响了中国佛学思想千年之久。凉州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。
图片
十巷光明巷 《周易·谦卦》:《彖》曰:“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终也。”
前凉文王张骏,为新建成的王室宫殿取名“谦光殿”,意为谦虚者更加光明尊贵。“光明巷”直取其意,回忆了凉州历史上这一著名宫殿建筑群,在领略前凉繁华的同时,也传承着五凉文化的精髓。
图片
十一巷东城巷 “天下方乱,避难之国唯凉州耳。”——《晋书·张轨传》
西晋末年,中原动荡,百姓背井离乡,将凉州作为避难之所。此时的凉州刺史张轨,积极接纳东来流民,这使得中原文化和凉州文化得到交流和融合。多年后,他们很多又回迁至故土,带回了融合后的凉州文化,让这些文化成就传播到中华各处。“东城巷”追忆这段东来往事,同时也追忆那个曾经的故乡凉州。
图片
十二巷闻喜巷 五凉时期,尤其是自前凉张重华至后凉吕光起,西域大量歌舞乐器及乐工涌入凉州,乐舞艺术空前繁荣,它感染力极强,对后世(特别是隋唐)的乐舞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诞生了以“西凉乐舞”、“胡旋舞”、“霓裳羽衣曲”为代表的凉州乐舞艺术。
“喜”在甲骨文从“壴”,从“口”,意为“听到鼓乐声后开怀大笑”。“闻喜巷”代表着这种原始之喜,也是五凉文化最质朴的愿景。
图片
十三巷贡元巷 “孔子曰: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。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”——《礼记·射义》
五凉时期,各政权都十分注重人才选拔。前凉奠基人张轨到任凉州刺史后,设崇文祭酒,开春秋乡射,便是他恢复和发展文教、为国家取才的重要举措。至清明时,武威考取进士、举人的数量为甘肃之最。由此可见,武威文脉之兴盛源远流长。
图片
十四巷仪礼巷 《仪礼》,儒家《六经》之一。1957年,国宝级文物《仪礼》汉简出土于武威旱塘坡古墓群。这从侧面反映出,古时的武威虽地处边地,但儒学发展却十分兴盛。至五凉时期,各执政者依旧倡导汉文化,这使得汉家思想文化在凉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。“仪礼巷”礼邀四海宾客来到武威,品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。
图片
十五巷兴文巷 张轨到任凉州刺史后,先贤及师门对其治理凉州的理念起到了深刻的引导作用。政治上,他效法东汉窦融,坚定维护国家统一,注重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;思想上,受其恩师“凉州三明”之一皇甫规后人皇甫谧之影响,兴文重教,改善民生。这一切,都为之后五凉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。清明时,在武威诞生了慈善助学机构“兴文社”,“兴文巷”便由此得名。这条巷子纪念的是在武威文化教育领域做出过贡献的前辈先贤,并致敬每一位无私奉献的凉州文化先驱。
图片
十六巷龙门巷 五凉各政权不仅统一将农耕作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,也一致的选择了将汉家儒学作为社会主流思想。他们深知文化和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,前凉张轨礼贤下士,广纳人才;西凉李暠,更是三顾刘昞于山林,将得此人视如蜀汉刘备之得孔明。另外,在人才的选拔上,他们并不排斥寒门之弟,兼容并举的态度给予了这些学子鱼跃龙门,一飞冲天的可能。
图片
十七巷书院巷 武威出土的《日忌》汉简载:“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。”这标志着武威自西汉起,就十分注重教育办学。到五凉时期,前凉张轨设崇文祭酒以兴文教,此时无论是公办还是民间私教都空前兴盛。直到清朝时,成章书院、天梯书院、北溟书院、雍凉书院等成为了武威书院的代表。
图片
从这十七个名称及描述文字可以看出,凉州十七巷就是为五凉文化打造的。一方面说明武威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尤其是儒家文化,佛家文化。另一方面强调五凉时期这些文化得到空前发展,一致延续至今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