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龙上一篇文章介绍歼-5很笼统,这期我把歼-5和米格-17的性能差异掰开揉碎说一遍。一句话,歼-5就是米格-17的中国“正版授权”,但两者之间,真有细节上的区别。
外形和基本结构
两者外观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,都是大进气口、后掠翼、三炮配置。歼-5首批甚至用的都是苏联原装部件,外行人一眼看不出差别。
但早期歼-5的部分工艺、材料和细节处理相对苏制米格-17略粗糙,主要是工业基础刚起步,很多零件国产化率不高。后期歼-5逐步本地化,细节小改不少。
动力系统
米格-17用VK-1A涡喷发动机,最大推力约2700公斤。歼-5一开始直接用苏联进口VK-1A,后期用国产仿制的“涡喷-5”发动机,性能基本对标,但国产版在可靠性、寿命、推力一致性方面略逊一筹。
vk-1发动机
推力参数纸面上没太大差距,但国产发动机早期故障率略高,后期才追上。
航电和武器
米格-17F型有早期雷达测距仪、自动炮瞄等航电,中国歼-5基本没有雷达,纯靠光学瞄准和机械仪表。
武器方面,两者一样,米格和歼-5都是两门NR-23型23毫米机炮,和一门37-1型37毫米机炮。作战效能上差别不大,但在火控精准度和夜战能力上,歼-5略弱一筹。
飞行性能
理论数据:
- 最大速度:米格-17约1145km/h,歼-5约1145km/h。
- 实用升限:米格-17约16,600米,歼-5同级别。
- 爬升率:米格-17大约65米/秒,歼-5基本一致。
但早期歼-5由于生产质量、零部件精度等因素,部分批次爬升率、机动性略低于原版米格-17。后期改进后基本追平。
可靠性和适应性
米格-17毕竟是苏联标准化大工业产物,工艺成熟,可靠性高。歼-5初期存在“小毛病”,但胜在后勤体系更适合中国国情,维修性极强,零部件国产化后维护方便,适应性好。
应用环境
米格-17服役于苏联及其盟友,作战体系配套完善,配合地面雷达、指挥系统作战。歼-5在中国空军、出口用户中,更多承担训练、空防、低强度作战等任务,后期还被改成无人靶机和教练机,实用性更广。
歼-5和米格-17是一对“孪生兄弟”,基本性能八九不离十。
- 真要较真,米格-17工艺细腻、可靠性强、航电略好;
- 歼-5初期差点火候,后期追平,优势是本地化好、适应性强、后勤成本低。
打个比方,米格-17是“豪华原厂版”,歼-5是“本地组装高仿版”,但骨子里都是“铁打的空中格斗家”。
还有啥细节想补充的,评论区见!
配资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